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任和平(张家港):情系井冈 魂归井冈

2018/4/5 21:06:26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2744

   在井冈山茨坪镇小井村,在村北的一处小山坡上,在一片绿竹翠柏的掩映下,有一块很不显眼的三角形石头,石头上刻着这样几个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1911、4—1998、6)。”这是去年夏天,我到井冈山参加有关培训时,在参观红四军医院旧址和小井红军烈士墓时,所遇见的一位革命前辈的一块普通的墓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很难相信,曾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的墓碑,竟然会是如此简陋。

   记得当时我是长久伫立在曾志墓前,眼前没有材质精美的豪华墓碑,没有歌功颂德的石刻碑文,所看到的只有那块隐没在树林草丛中的普普通通的石头。我眼前的墓碑下面,深埋着我党历史上一位杰出女性的骨灰。曾志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一生,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女性,为何为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墓碑?

   曾志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在血雨腥风的年代,15岁的曾志就到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是讲习所里唯一的一名女学员,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志于1928年参加湖南暴动,随后上了井冈山,成为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的党总支书记。1939年12月,曾志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秋任中央妇委秘书长。曾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浴血奋战,在革命熔炉里砺炼成长。新中国成立后,曾志曾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在“文革”期间历经磨难。1977年以后,曾志先后任中组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志历经风雨坎坷,先后失去三位革命伴侣,自己生养的3个小孩因工作需要忍痛送人等原因而失去联系,她曾经七次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和批判。但即使在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里,曾志也始终坚定信仰,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意志坚定跟党走。

   粉碎“四人帮”后,曾志在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期间,与胡耀邦同志一起为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干部与知识分子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使一大批老干部和科技人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并为党和国家选拔、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人生晚年,曾志这样对儿女坦露心声:“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朴素无华的话语,源于一位革命者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德。

   “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每当革命和家庭、工作与生活、原则与人情发生矛盾时,曾志总会说到这句话。在曾志看来,国事家事泾渭分明、不应混淆,为人处事要讲原则。当年17岁的曾志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于1928年11月产下一名男婴,因战争形势所迫,不得不将这名男婴托付给当地老乡抚养。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儿子的下落,终于在1952年找到了这位在农村务农的儿子。此时身居高位的曾志,并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的孩子谋个一官半职,而是教育儿子继续在山村务农,让他在井冈山做护林员直至退休。后来,这个儿子的儿子(曾志的孙子)想“农转非”捧个铁饭碗,也被自己的高官奶奶婉言拒绝。曾志生前就立下遗嘱,将省吃俭用积攒的6万多元捐献给希望工程。曾志的女儿在献给母亲的小花圈上,写有评价母亲的两句话:“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在井冈山培训期间,我还听老师讲过曾志所写的《生命熄灭的交代》。在这份写于1992年7月的遗嘱中,曾志对自己的后事作了如下安排:“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遗体送医院解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老师讲解说,或许是小井红军医院,一直是曾志心头抹不去的记忆;而当年130多位惨遭敌军枪杀的红军医院的伤病员,也始终是曾志心中永远的痛。时隔70年,曾志魂归井冈,与当年牺牲在这里的130多位英灵长久相伴,也算是实现了生前夙愿。其实,曾志的骨灰是可以选择八宝山的,最后却选择了井冈山。因为情系井冈,最终魂归井冈。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曾志的丈夫陶铸所写的《赠曾志》中的诗句。曾志一生所秉持的革命者的高风亮节,无疑是这一诗句最好的诠释。清明祭忠魂,巍巍井冈、青青翠竹,这里青山不老,曾志忠魂长存。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