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顾坚:文字世界迟来的精灵——《爱,在流淌》序

2017/12/17 22:28:30      来源:江苏散文网      人气:3115

 

   我的故乡兴化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仅盛产稻米鱼虾,还出将军,出报纸主编,出国象大师,出巨商大贾——最主要的,她出文人。往远处举例,施耐庵、郑板桥、李鱓、刘熙载、宗臣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文艺巨擘,往近处讲,兴化是中国小说学会挂牌的“中国小说之乡”,涌现了诸如毕飞宇、王干、费振中、梅国云、顾保孜、刘仁前、刘春龙、庞余亮、钱国怀、沈光宇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至于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作家”,更是风起云涌,一茬又一茬。“文化兴化”,名不虚传!

   兴化的草根作家最初的写作常常是一种“突发行为”,并不冲着“成名成家”的功利,只是为了倾诉,为了表达。倾诉和表达的冲动又常常建立在年龄的基础上——经历和阅世的积累,尝遍生活酸甜苦辣咸,让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学创作这个“出口”,用文字来纪录和纪念,来思考和抒怀。因此很多人开始尝试写作已是人到中年,甚至在退休之后。

  但兴化的草根作家一旦着手写作,又经常进步很快。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兴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尊师重教,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历代文人大家辈出,生生不息,因此兴化是一块文化土壤,兴化人血脉中都流淌着文化的因子,一旦这种因子被激活,就会迸发出持久而炽烈的能量,很可能就演变成一场可观的文化行为甚至文化“事件”。兴化是水乡泽国,历史上灾难频仍,却因此磨砺了兴化人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一旦执着一事,则坚持不懈,直追效绩。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兴化草根作家的活动舞台从纸媒涉及到网媒;特别近几年随着微信这种平民化新媒体的兴起,不少写作者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和推广自己的作品,更是卓有成效——范桂兰便是这当中的一位佼佼者。

  范桂兰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母亲儿时念过私塾,父亲是复员军人,家教甚好,兄妹五个,她是老幺,最受家庭宠爱,活泼任性,聪明伶俐,敏感而善良。一九八五年考进兴化戴南高级中学,语文成绩优秀的她在班主任翟成珑老师的关注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喜爱用诗歌表达心声,得到知名诗人翟明先生的悉心指导,作品屡屡为报刊杂志所采用。具有文学天赋的她却以数分之差高考落榜,从此走上社会,当纺织工人,当代课教师,开店做生意,尝遍生活酸甜苦辣,体验人情炎凉,识见万般世相。岁月倥偬,时光蹁跹,转眼已是中年,生活富足而安逸,按理说人生差不多就这样按步就班平平稳稳地朝前推进,想不到与两位校友的邂逅却让她平静的心湖掀起了波澜。

  两位校友跟他谈起了当年的校园文学社,谈起了兴化当下可喜的文学现象,鼓励她重新拿起笔来。违睽二十多年的文学梦霎那间回到眼前,她开始试着写起了散文。散文是成年人的优势,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生活体验成了她表达情感不竭的富矿,几篇作品发在网上受到了欢迎和赞誉,这让她信心大增,不断有佳作出笼,其中《回家》还入选了全国散文大赛,惊动了地市文联和作协,视为文学新星加以呵护鼓励,兴化小作家培训中心更是伸出橄榄枝,邀请她去担任孩子们的作文辅导老师。

  我也是在微信公众号上读到范桂兰的散文的,以后她成为我的微友,时常发来习作请我点评。这次她的散文结集出版,请我写序,我得以通读了她“复出”两年来所有的作品,对她的散文特点有了更系统明晰的认识。

      她的散文是写实的。写童年趣事,写家庭亲情,写邻里人物,写成长轨迹,也写爱情和悲剧,事事有因,篇篇动情。初学写作的朋友常常这样,从自己写起,从身边写起,处处烙上“我”的印迹。其实初窥写作门径的作者从散文入手,从“我”出发,恰恰是非常靠谱的方法,等写得多了,心手皆熟,自然会走向更高的创作层面:除了写实还有虚构,变形和夸张,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她的散文是叙事的。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小资呓语,只是娓娓地述说,深情地讲故事。她的每一篇散文都有对话,且份量不轻,这让她的散文有了很强的场面感,真切逼人。散文的小说化手法在女作家当中不多见,而范桂兰显然情有独钟,形成了鲜明的自我风格,这让我很惊喜,并从心底预言,假以时日,她笔锋一转,很可能成为一位很有成就小说作家。
  她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语言看似平俗,却凝炼到位,抒情隽永,带着一些淡淡的忧伤,读来令人感到唯美心动。她采用大量分行的结构方法,语境的跳跃,意象的留白,情节的回旋转换,使她的散文更具诗性。可以这样说,范桂兰的散文从一开始起点就很高,正因为她的散文既具备了扎实的写实叙述,同时又具有小说元素和明显诗性,这给她的作品提供了“范氏散文”的可辨识度。

   范桂兰是一位文学潜力很深的业余作家,她的潜力来自良好的家教,来自学生时代的文学初步训练,来自丰厚充盈的人生体验。最特别和最重要的,她有一颗特别易感的心灵,有洞察生活体会人情的“第三只眼睛”。另外,她善良而有个性,善良的人才懂得爱的真谛,懂爱的人才能写出爱的文字,而有个性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迥乎常人,给人们输送别样的文学风景。

  范桂兰的散文集《爱,在流淌》就要付梓了,这是她践行文学梦的第一笔收获。她的文学梦虽然正式践行于中年,但完全可以凭着天赋才华和自身不懈努力后发先至。我们欢迎这位文字世界迟来的精灵,盼望她成为里下河文学天空中一颗令人炫目的新星!
                                     2017年5月10日于扬州
 

               
  附: 《爱,在流淌》

                                                             自序   (范桂兰)
     
   我常常有感于生活,想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酸甜苦辣。《爱,在流淌》这本书,包含了凡尘俗世里的爱情、光阴的故事、老家记忆和温暖的亲情几个组合。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记得,写这些文字时,情到深处,我常常会泪流满面,甚至失声痛哭。第一辑《绒布花》里的主人翁,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里的女人,她们美丽善良,对丈夫、对家庭不离不弃,演绎着凡尘世俗里真挚的爱情故事。第二辑《光阴的故事》,记录了我从学生时代到结婚后的一段生活和情感的故事,其中也不乏年轻时那些懵懂朦胧的感情。第三辑《老家记忆》,记载了家乡那些曾经给我带来美好回忆的人和事,我想,无论多少年,故乡的一切都会永远留在我记忆深处。第四辑《墙根下的布鞋》,篇数最多,是一个亲情组合,这辑里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我内心情感的爆发。

   我喜欢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一篇文章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先感动自己。我的文字朴素平实,无华丽辞藻。这正如我喜欢的一种生活,平凡之中的宁静温馨。也许,我很平凡,但我只用真情写文章。

   文学是真实、高尚的产物,特别是那种所谓的纯文学,更是一种脱俗的象征,文学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文学创作者理应提升自身的修养,持有真、善、美,具有美好的品德。文学创作,如果只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必定粗制滥造,这是对读者的不尊重,甚至是对文学的亵渎。文字如果有感而发,就是内心情感的结晶,必定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作者应该创造出有质量的作品,为提升人们的精神、品德服务,为这个社会服务。作者如果无愧于“文学”这门艺术,那他就是一个灵魂高尚的人了。
     
       感谢您关注梦的衣裳的新书:《爱,在流淌》!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